2014 年 8 月 25 日,北京,来自孔子学院夏令营的国际留学生来到北京空竹博物馆参观,空竹博物馆馆长李连元为大家讲解空竹的构造、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并为大家现场表演。他娴熟的技艺得到洋学生的阵阵掌声,一些留学生还在李馆长的指导下,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也抖得有模有样。
抖空竹技艺传承人李连元先生
在北京报国寺西侧有一个小星胡同,拐进胡同,一个静谧而又充满了浓郁京味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北京空竹博物馆。在这个 200 平方米的四合院中,共设有三个展厅,全面展示了空竹的历史、工艺、技法,并提供了现场演示和互动的场所,令参观者乐在其中。它展示了几百件空竹,装载了空竹文化的传承。而这座小院的管理者李连元,正是空竹文化的传承人。如今他已成为广内空竹协会会长、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团长、北京空竹博物馆馆长。不过对他而言,最好的职务却是做一名教授空竹的老师。
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李连元自称是个“快乐的老头”,这个年近 60 岁的老人精通各项空竹表演的绝技,他把空竹绝技带到了悉尼街头,被当地人誉为“了不起的行为艺术”。
昔日空竹抖营生
李连元的奶奶是抖空竹高手,据说,她不仅能把空竹抖得声震如天,还能把锅盖、壶盖抖得上下翻飞。李连元的空竹绝技是奶奶亲传。四五岁的时候他便开始接触空竹。李连元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爷爷带着父亲多数的时间在天桥三角市场做生意。为了聚拢人气,聪明的爷爷想出了抖空竹吸引路人的方法。一老一小的表演挺招人喜欢。空竹一响,声响人聚,生意就好做多了。每当这时,爷爷和父亲做生意的劲头儿可大了。李连元认为,抖空竹是一项表演技艺。“三分自己练,七分在人看,易学难精。”抖空竹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竞技性和表演性于一身。
放弃高薪为空竹文化传承不断努力
2002 年,李连元退休,放弃了高薪的外企工作,他选择了担任老墙根社区的文体委员。“当时社区想活跃居民的业余生活,征求我意见时,我提议发展空竹文化。”为了把抖空竹技艺发扬光大,2003 年,李连元同北京市宣武区老墙根第三小学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兴趣小组,李连元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孩子们抖空竹。起初,兴趣小组只有8个人,现在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参与了抖空竹的学习活动。
李连元把记忆法运用到教授空竹技法中,他编了抖空竹 6 字诀。在学校教孩子们抖空竹时,他通过 6 字诀,教孩子们快速记住抖空竹的技术动作。不仅教孩子们抖空竹,他还把自己积累的学习记忆法传授给孩子们。李连元从中挑出几十个抖空竹抖得好的孩子组成了儿童空竹队。现在儿童空竹队一直坚持练习,每逢节庆日,他们都会进行抖空竹技艺表演。
几年来,在李连元的带动下,广内街道成立了 18 个空竹队,带动了 1000 多人参与到抖空竹这项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广内街道正式注册成立“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李连元担任团长。从组建时的 18 个队员发展到如今的 100 多名队员,从空竹艺术团到组建空竹协会的 42 个健身活动站,抖空竹的学员达 3000 人之多,遍布全市十几个区县以及河北保定等地。
空竹申遗一波三折
2007 年 6 月,李连元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空竹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技艺的传承人,馆长李连元谈起空竹和这座空竹博物馆时有着无尽的感慨:“空竹申报非遗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首次投票时甚至都没有通过。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第一次挖掘出空竹有物证的历史是 600 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900 多年,同时有了空竹制作传人张国良的加入,抖空竹才成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博物馆的建设,正是为了兑现申报时的承诺,也是为了圆空竹人一直以来的梦。“博物馆虽然是政府筹办的,用的也是居委会办公用房,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里的 15 位工作人员是从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团队中选拔出来的志愿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这里为参观者讲解和表演。”
政府大力帮扶博物馆表演走出国门
如今,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几万人的参观和学习,而他们的表演和宣讲团队也早已走向世界,曾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引起强烈的反响,而李连元也不定期地在这个被冠以“空竹缘”名号的院落中亲自教授抖空竹的技法。“这么多年来,政府的大力扶持保证了博物馆的维护和发展,这一直让我们十分感动。”
今日空竹抖太平
抖空竹抖出了生活的气氛,让大家品味到别样的滋味儿,李连元最大的感触就是每天上下班耳边几乎没有了打麻将刺耳的声音,邻里街坊关系越来越融洽,身体也越来越健康,百姓和睦,社会和谐,大家都说是老李帮着大家伙儿找到了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可以舒舒心心的过日子。